近日,由文化创意与管理学院、学科建设与研究生管理处主办的主题为“从西方的视角看东方文明之浩瀚 米兰昂布罗修图书馆珍藏:《马可波罗游记》手抄本”的博学大讲堂之“名师堂”在钱塘校区第一教学楼A216顺利举办。

本次讲座旨在通过历史文献的分析,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讲座邀请到意大利米兰昂布罗修图书馆前副馆长、东方研究部前主任、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傅马利先生。傅教授在古代西亚两河流域文化、希伯来文化和埃及文化等方面均有研究成果,他长期致力于中、意文化交流与合作,著有《美学、科学与信仰——昂布罗修图书馆跨越400年的探索》等,受到《环球时报》“全球文明倡议促进世界和平与人类发展”专访报道。

傅马利教授以马可波罗游记为核心,对不同国家各时期历史中世界地图的记载展开分析。
在阿拉伯视角上,傅马利教授分享了三幅馆藏图稿。从昂布罗斯图书馆内一幅古希腊时期从托勒密世界地图的原稿可以看出,当时欧洲对远东地区的知识非常匮乏。阿拉伯航海图着力绘制更新的地中海-大西洋水路航线网络,展示大西洋贸易与政治统治的细节。馆内另一幅1473年的中世纪草图原稿则以麦加为中心点,将整个世界和天空分为十二个地区,表现宗教制图法所认同的宇宙概念。
傅马利教授分享到,在中世纪传统中,欧洲绘制的地图将世界分成亚洲、欧洲、非洲三部分。之后,人们在结合传统和更为科学的方法后,获取整合更多的拉丁文和阿拉伯数据,为力图超越传统欧洲对世界描述有限性做出不懈努力。
在亚洲视角上,傅马利教授表达对形象制图领域最伟大的专家之一——杭州大学黄时鉴教授(1935-2013)的诚挚敬意。他还介绍到,韩国1479-1485年的世界地图展示了古代亚洲模式启发下的世界形象。17世纪初期,耶稣会神甫在中国印刷的地图正是结合了自伽里略以来主要的天文学发现以及达加玛、麦哲伦以来的地理大发现。

随后,傅马利教授就米兰昂布罗修图书馆珍藏的《马可波罗游记》手抄本进行分享。《马可波罗游记》作为欧洲早期了解东方世界主要的参考文献,一问世便以许多不同形式流传,深受当时和其后七百年间欧洲各国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文化程度人们的青睐。除了当时欧洲各国通行的拉丁文和法文,还有读者范围显然有限的古威尼斯方言版和古托斯卡纳方言版。傅马利教授表示,正因如此,人们开始从语言学角度深究各类手抄本的差异。各类手抄本均以古版书为母本,是马可波罗不断补充和丰富自己游记的体现。其中米兰昂布修罗图书馆就有7部抄有《马可波罗游记》全文或片段的手抄本。
